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在各行各業展現出巨大潛力,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體驗。今年WAIC期間,大會組委會特別專訪產業界和學術界一批業內大咖,探索人工智能的未來之路。
本期專訪嘉賓是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統計系主任,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生物統計及生物信息實驗室主任,北京大學國家藥品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數據處理及統計分析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智醫存內首席科學家周曉華。周教授除了講述基礎學科和人工智能如何擦出火花,并為AI全球治理、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建言獻策。周教授認為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可催生出一系列革命性的應用和技術進步,這些進步不僅可推動學科本身的發展,也將為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例如新藥研發是一個復雜、高成本且耗時的過程,但AI已開始在新藥研發中發揮作用,提高研發效率。未來,如果AI可以做因果推斷,具有可解釋性,任何基于這些AI的應用都會是爆款。
Q1:您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有哪些判斷?
周曉華: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備多模態能力,能更好地整合和處理各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包括文本、圖像、聲音等,從而提供更加豐富和準確的輸出結果。
其次,在因果推斷方面,利用潛在結果框架整合因果推斷和生成式模型,能夠提升模型對因果關系的理解,從而生成更為精準和基于因果性而非相關性的結論。這對于AI在醫療診斷、金融分析和復雜系統決策支持等領域的應用將有著巨大的提升效果。
另外,在理解空間結構方面,特別是在涉及圖像、視頻和其他多維數據處理的應用中,理解輸入變量之間的空間結構是至關重要的,這能夠幫助生成更準確的輸出結果。
最后,對生成模型進行倫理審查和提高透明度的要求將會增加,這可以確保模型的公平性,并減少可能存在的偏見。這些措施可以為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帶來更多的信任和可靠性。
Q2:人工智能和數學研究有怎樣的關系?
周曉華:數學,尤其是統計學、概率論、優化理論和代數等方面的理論和方法為人工智能提供了算法和模型的理論基礎。同時,人工智能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和驗證數學證明。舉例來說,深度學習模型可以幫助數學家探索數據集中的模式,提出新的數學猜想。我認為人工智能實際上是數學(包括統計學)的一個分支,它們之間并不應該被獨立看待,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的關系。
Q3:基礎學科和人工智能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周曉華:基礎學科,包括但不限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和人工智能的結合可催生出一系列革命性的應用及技術上的進步,這些進步不僅推動了學科本身的發展,也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例如新藥研發是一個復雜、成本高昂且耗時的過程,但AI已開始在新藥研發中發揮作用,提高研發效率。
比如藥物設計與篩選,可以通過AI學習大量的化學信息和生物活性數據,來預測新分子與特定蛋白質的結合能力,從而加速初期的藥物篩選過程。
再比如生物標記物的發現,在藥物開發早期階段,確定與疾病相關的生物標記物是關鍵步驟之一。數據挖掘和模式識別方法可以在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數據中識別出與特定疾病狀態相關聯的生物標記物。這些標記物隨后可用于藥物靶點的驗證,或作為臨床試驗的生物指標。
在受試者患者篩選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優化臨床試驗設計,并協助研究人員更準確地篩選符合試驗條件的患者。這種方法有助于提高臨床試驗的成功率,縮短研發周期,從而加速新藥的上市進程。
Q4:在大模型+機器人、科研、社交、搜索等領域,爆款級應用會在哪出現?
周曉華:如果人工智能能夠進行因果推斷并具有高度可解釋性,那么它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將會受益匪淺,并且可能會成為熱門產品。因果推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可解釋性則可以讓我們了解AI模型的決策過程,增加對其結果的信任度。這樣的AI應用將能夠更準確地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從而在市場上引起廣泛關注和應用。
Q5:在人工智能這場競爭中,中國應該如何定位自己?上海應從哪些方面實現中國乃至世界高地的打造?
周曉華:在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的競爭中,我國的科研人員表現出了強烈的發展意愿,并在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尤其在中文翻譯、自動駕駛等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雖然在AI基礎理論和方法方面與發展較早的國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們不應僅僅是追隨者,而應該積極成為創新者和領導者。與國際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不僅有助于彌補差距,還能夠為我國在全球AI領域的地位提升做出貢獻。通過開展國際合作,我們可以分享資源、經驗和技術,加速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與進步。
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和技術中心之一,我希望它可以在我國在全球AI競爭中扮演關鍵角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競爭力:
一是建設國際級AI研發中心:通過高水平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建立世界級的AI研發中心,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促進創新和技術交流。
二是創新政策和法規環境:維持一個相對開放的政策環境。
Q6:本屆大會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是一個重要話題,如何建立有效合作機制共同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全球性問題?為推動全球AI治理的合作與對話,可以貢獻哪些中國智慧?
周曉華:在合作機制方面,我認為,要建立一套共同的國際規范和標準,涵蓋AI的發展、部署、監管、隱私和數據保護等,確保在該規范和標準的基礎上推進AI技術的應用。要開發和推廣國際認可的AI倫理和法律框架,包括數據保護、隱私權、算法透明度和責任歸屬等問題的指導原則。此外,要進行國際合作研究計劃和技術分享計劃,促進國際間的技術和經驗交流。
我國在AI全球治理中應推廣基于共贏戰略的國際關系理念,強調國際合作在AI發展中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方式,中國可以與其他國家共同探索如何利用AI解決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疾病控制和減貧
Q7: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已走過六個年頭,對于本屆大會,您有怎樣的期待?
周曉華:我對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落地寄予了一定的期望,希望不僅是有理論和方法的創新,也希望看到實實在在的落地應用成果。尤其希望看到在多個垂直領域行業,例如醫療、自動駕駛等有落地價值。
內容來源:世界人工智能大會